当“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成为老套的口号,一种名为“干婚”的新式婚姻形态,正悄然席卷中国大城市,并向全国蔓延。所谓“干婚”,指夫妻双方无感情基础,仅出于现实考量(如经济合作、育儿分工、对抗父母催婚等)而维持婚姻关系。他们分床而眠、互不干涉,甚至像“室友”般井水不干,却共同持有那张法律意义上的结婚证,这种看似荒诞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社会组织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层裂变。
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瓦解:婚姻从“共同体”变成“合作制”
传统婚姻曾是维系家族、宗族乃至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农耕时代,“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不仅是一种性别角色分配,更是社会组织的核心单元——婚姻承载着经济协作、人口繁衍、伦理秩序等多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核心家庭取代了宗族网络,个体从集体中“脱嵌”,婚姻的“社会绑定功能”逐渐弱化。
如今,年轻人更倾向于将婚姻视为“个人选择”,而非社会责任。数据显示,上海等地的“干婚”夫妻往往以“合租室友”模式生活,既规避情感风险,又保留婚姻的法律权益(如房产共有、税务优惠等)。这种关系本质上是社会组织结构原子化的产物:当个体无法依赖家族或社区支持时,只能通过“契约式合作”重建稳定的生活单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父母催婚压力与子女婚姻焦虑的错位,也加剧了“干婚”的流行。许多家庭仍将婚姻视为“成家立业”的必经步骤,而年轻人却在现实重压下被迫妥协,选择“假结婚”应对。
二、经济结构的压力:婚姻沦为对抗生存危机的“工具”
如果说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为“干婚”提供了土壤,那么经济压力则是直接推手。以上海为例,房价收入比超过30:1,年轻人单靠个人难以承担购房、育儿、医疗等成本。于是,婚姻被异化为“资源整合平台”:两人通过法律绑定共享资产、分摊风险,却刻意回避情感投入。
这种“去情感化”的婚姻逻辑,本质上是对资本逻辑的屈从。在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重压下,情感维系的成本远高于理性计算——争吵、分手、离婚的代价可能摧毁一个人的经济安全,而“干婚”恰好避免了这种风险。
更讽刺的是,这种模式甚至催生了“婚姻外包”服务:部分年轻人通过签订婚前协议、划分财产归属,将婚姻变成一场精准的利益分配实验。
三、未来图景:婚姻会消亡吗?
“干婚”的蔓延,不意味着婚姻制度的终结,而是其功能演化的必然结果。从“情感+生育+经济共同体”到“纯经济合作”,婚姻正在经历一场去神圣化革命。
这一趋势可能催生更灵活的关系形态:
“模块化婚姻” :按需组合婚姻功能(如仅保留育儿合作,剥离情感义务);
“临时婚姻契约” :设定合作期限与退出机制;
“非排他性婚姻” :允许双方与多人建立法律合作关系。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婚姻彻底工具化,人类的情感需求是否会被进一步压抑?孤独感是否会加剧社会心理危机?
“干婚”不是年轻人的叛逆游戏,而是社会结构剧变下的理性自救。它撕开了婚姻温情面纱下的现实底牌,也逼迫我们重新思考:在一个高度个体化、资本化的时代,人类究竟需要怎样的关系来安放身心?或许,婚姻不会消亡,但它终将脱下爱情的华服,露出冷硬的骨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