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听播客
一、原始货币的起源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末期,货币应运而生,最初的形态是实物货币。不同地区的人们依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选取了不同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一般而言,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则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便是实物货币,其中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海贝因其坚固美观、便于携带且能计数等特性,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而且,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贝在当时的货币职能。后期,还出现了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标志着货币的萌芽与形成。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这是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美洲的印第安人使用货币也已有上千年历史,他们用生活环境中可见到的合适材料——猎物骨头中可长期保存的部分,如venus mercenaria等硬壳蚌类的壳做成的串珠(wampum)作为货币,串成项坠,有时也会串成腰带或其它有纪念或仪式意义的东西,以表明财富或者对一些条约的承诺。
二、从原始货币到金属货币、纸币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实物货币逐渐难以满足交易需求,具有更便于携带、分割且价值稳定等优势的金属开始取代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金属矿藏的发现和开采,为金属货币的制造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各种金属出现,许多熔炼技术的发明使金属在交换中逐步成为主要对象,经常进入流通过程,从而使金属成为币材;三是金属具有实物货币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保存,便于携带等。
金属货币经历了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演变。最初,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等贱金属,这与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相适应。但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货币材料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争夺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由于贱金属价值量的降低,不适应大宗交易。随着贵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币材逐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同时,金属货币也经历了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最初,金属货币是以条块状流通的,每次交易时要称其重量、估其成色,这时的货币称作称量货币,如英镑的“镑”,五铢钱的“铢”都是重量单位。随着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一些信誉好的商人就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其重量和成色,进行流通,于是出现了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当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的范围后,金属块的重量和成色就要求有更具权威的证明,于是国家便开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开始铸造货币,经国家证明的、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铸成一定形状的国家铸币出现了。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金属货币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在古代近东地区,大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人发展了一套度量衡体系,用贵金属的度量衡来确定非金属物品的等价物,德本是标准,约等于93.3克,是铜、银、金的度量衡;在美索不达米亚,也出现了一种以白银货币本位为基础的早期货币。古代安纳托利亚王国吕底亚在其国王吉赫斯(公元前680 - 652年)的统治下,成为一个强大而富裕的国家,利用当地的金银矿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官方铸币。邻近的希腊人采用了硬币货币的理念,公元前6世纪,众多希腊城邦开始铸造称为德拉克马的金银币。希腊银行业始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雅典,第一家银行位于帕台农神庙内,用于资助雅典对斯巴达的战争,捐赠给神庙的金块和其他黄金被铸造成硬币,神庙还提供有息贷款。希腊货币与罗马货币有所不同,罗马的货币标准是第纳里银币,低于第纳里的硬币是青铜西斯特提乌斯,四个西斯特提乌斯等于一个第纳里,其次是铜币,四枚铜币等于一枚西斯特提乌斯。
在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不仅是货币形制和货币文字的统一,还是货币材料等方面的统一。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二)纸币的诞生和推广
虽然金属货币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大规模流通中,其重量大、携带不便等问题逐渐凸显,于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发行纸质的信用凭证作为辅助支付手段,纸币应运而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当时,四川是专属的铁钱区,铁钱笨重而难以致远,易仿造且轻重不一,价格低廉、易于磨损,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额交易增多,铸币携带十分困难,如在四川买一匹绸布要用80多斤重的铁钱,这些因素催生了交子的诞生。交子最初是民间的兑换券,由富商经办,可随时兑换为现钱,属于可兑换纸币。后来,由于民办交子没有官方背书,信用成了问题,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益州知州薛田提出官办交子的建议和方案,1024年1月12日,朝廷诏令“始置益州交子务”,并于同年正式发行官办交子。此后,南宋政府在绍兴发行了“会子”纸币,是当时发行量最大,流通领域最广的一种纸币;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统一币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制度,影响世界,伊儿汗国、印度、朝鲜、日本均仿效发行;明朝前期以纸币为主、中后期以白银为主;清朝纸币、白银、铜钱并行。
在西方,纸币的出现比中国晚得多。直到17世纪中期,才逐步发展出由银行或权力机构发行的各种形式的票券。十字军东征期间,圣殿骑士团在欧洲和中东建立了银行,用来为他们的活动提供资金。欧洲朝圣者可以将硬币存入欧洲圣殿骑士银行,银行会发给他一张写有币值的纸币,一旦朝圣者抵达圣地,他就可以在圣殿骑士银行兑换纸币,但要扣除小额服务费。这种银行和纸币形式影响了威尼斯和其他意大利城邦的银行,这些意大利银行成为现代欧洲银行体系的基础。
随着纸币的广泛使用,为了增强其信用和稳定性,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明清时期,国家设立专门的铸币局和发行机构,制定严格的发行标准和监管机制。印刷技术的提升也极大地推动了纸币的普及和安全性,中国宋元时期的木版印刷和后来的铜版雕刻,使纸币上的防伪技术逐步成熟,进入近现代,随着机械印刷和防伪技术的应用,纸币的伪造难度不断增加。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货币发行由私人转向国家统一管理,增强了货币的稳定性和公众信任。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纸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金本位制度的确立,使得不同国家的纸币可以相互兑换,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三、电子货币的兴起和发展
电子货币最先是从信用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为外在形式得以发展演变的。1952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次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继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之后,1958年,美洲银行开始发行美洲银行信用卡,并吸收中小银行参加联合运营,后续发展成为维萨(VISA)集团。1966年,由美国西部各州银行组成的联合银行协会发行万事达信用卡,联合银行协会已改名为万事达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维萨(VISA)集团和万事达国际组织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国际信用卡组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早在1918年就建立了自己的专用资金传送网,1970年开始用计算机化的高速远程通讯和处理系统处理资金调拨业务,1982年组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电子通讯网。20世纪60 - 80年代,德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建立和发展了电子账户网和电子支付系统。
21世纪初期,日本的金融机构纷纷投入巨资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客户通过智能卡或手机内置芯片,实现了城市铁路、地铁、便利店等电子支付。截至2005年三季度末,中国已发行银行卡9.18亿张,银行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已是电子货币的基础,作为电子货币及网上支付的主要载体,银行卡的大量发行使电子货币成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同年11月1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P2P foundation网站上发布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历史上第一个加密货币——比特币就此诞生。加密货币利用了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即没有集中的发行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等),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加密货币的发行。2014年,加密货币以太坊诞生,且具有平台属性,这使其可以作为应用平台的代币。电子货币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形式的出现,使得电子货币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电子货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助力,加快了交易速度,提高了运作效率,同时减少了实体货币需求量,传统货币的作用和流通逐渐被电子货币取代,支付体系也逐渐向线上运作转变。
四、数字加密货币的现状和挑战
(一)数字加密货币的诞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数字加密货币的诞生与人们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反思和对新型货币体系的探索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传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过度干预、金融中介机构的不透明操作和高风险投资等问题,导致人们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信任大幅降低,开始渴望一种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新型货币体系,数字加密货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加密数字货币的概念最早于1982年由大卫乔姆(David Chaum)提出,他引入了创新的随机配序和盲签名两项关键技术,催生了一套基于传统“银行 - 个人 - 商家”模式的电子货币系统,被冠以电子现金(E - cash)的名号。1996年,道格拉斯·杰克逊(Douglas Jackson)创立了电子黄金;1998年,戴维(Wei Dai)构建了匿名的、分布式的B货币电子现金系统,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了“Bit Gold”设想。然而,这些早期的尝试都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
2008年10月31日,神秘人物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一个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系统阐述了比特币的概念与运行机制,提出了一种去中心化、无需信任第三方的电子现金系统构想,为加密货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标志着比特币网络正式启动运营,比特币从理论构想变为了现实。此后,全球各地的计算机开始通过复杂的算法竞赛,争夺“挖矿”权以获得新的比特币,一场数字淘金热就此拉开帷幕。比特币的成功启发了其他许多虚拟币的诞生,2011年,Litecoin、Namecoin和Ripple等虚拟币相继出现;2015年,以太坊(Ethereum)推出,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使得虚拟币可以具有更多的功能和用途。
(二)数字加密货币的特点和分类
数字加密货币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并以电子化方式记录的,不代表实质商品或货物,发行者亦没有兑现实物义务的通货。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去中心化,多数数字加密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没有中央发行机构,交易过程需网络节点共同确认,从而确保安全性和防篡改性,从技术上杜绝了滥发纸币的可能以及避免了人为的通货膨胀;二是价值性,作为一种货币单位,具备可以与其他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特性,可以用于履行支付义务或转让给他人;三是匿名性,交易不需要披露个人身份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隐私;四是不可逆性,一旦交易被确认,无法撤销,确保了交易的安全性。
数字加密货币按法定形式可分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虚拟数字货币;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加密货币、稳定币和代币等。加密货币是数字货币的一种,它使用密码学技术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并控制新货币的发行,通常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中央机构监管,如比特币、以太币等;稳定币的设计目的是保持价格的稳定性,通常与稳定的资产或货币(如美元、欧元)挂钩,分为挂钩型稳定币(如USDT、USDC)、算法型稳定币和资产型稳定币(如PAX Gold、Digix Gold Token);代币是一种可以在特定的区块链平台上使用的数字资产,通常用于代表某种权益或功能。
(三)数字加密货币的应用场景
数字加密货币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支付结算领域:在跨境支付与结算方面,能够显著降低成本和时间,通过去中介化特性消除传统金融体系中的中间环节,提升交易效率,稳定币等与法币挂钩的加密货币在跨境结算中展现出高流动性,有效解决汇率波动问题;在供应链金融中,结合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供应链交易,确保货权与支付流程的闭环管理,降低欺诈风险,基于智能合约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可实现自动化付款,缩短账期至秒级,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适用于物联网场景下的微支付需求,其极低交易手续费特性和基于闪电网络等Layer - 2解决方案可大幅提升小额交易速度,支持音乐、游戏等数字内容即时结算;为无银行账户人群提供基础支付功能,通过去中心化钱包打破地域限制,在欠发达地区展现出普惠潜力。
投资与交易: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投资资产类别,人们买和持有数字加密货币作为长期投资,类似于股票或大宗商品。同时,加密货币交易所也促进了交易活动,用户可以对价格走势进行投机或积极交易以获取利润。
去中心化金融(DeFi):DeFi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借贷、去中心化交易所和收益 farming 等。例如,Compound、Aave、Uniswap等平台,使用户能够参与这些去中心化金融活动。
资产代币化:提供了一种将现实世界资产(如房地产、艺术品等)进行代币化的方式,实现资产的 fractional 所有权、增加流动性和更高效的转移。这为传统资产的管理和投资带来了新的机会。
(四)数字加密货币面临的挑战和监管现状
尽管数字加密货币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技术风险,数字加密货币依赖于区块链技术、加密技术等,虽然这些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被攻击、漏洞等风险,如加密货币交易所的黑客攻击事件时有发生,可能导致用户资产损失。二是价格波动大,其市场价格容易受到市场供求关系、政策法规、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较为剧烈,这增加了投资风险,也不利于其作为一种稳定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工具。三是法律监管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字加密货币的态度和监管政策各不相同,且政策的变化较为频繁。一些国家加强了对数字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限制了金融机构与加密市场的关联,这使得许多投资者对加密市场望而却步;同时,监管政策的不明确也给加密项目方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影响了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此外,数字加密货币还可能被用于洗钱、非法交易和恐怖活动的资金转移等违法犯罪活动,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加强对数字加密货币的监管。欧盟通过了《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实施加密资产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美国政府通过战略比特币储备,认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进一步强化美元霸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24年批准比特币现货和以太币现货ETF;中国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文件,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和以人民币为其计价;新加坡国内所有的数字加密货币都受反洗钱(Anti - money Laundering,简称AML)和打击恐怖融资国家战略(Combating the Financing of Terrorism,简称CFT)法规的监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账号